找到相关内容918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具戒的力量

    ”因为在家身具有极多的散乱、贪嗔等烦恼和痛苦,而出家身具备与此相反的无量功德,比如寂静、离欲、、精进等等,所以具律仪菩萨的所依身胜过在家菩萨。   由是道理,则律仪与有律仪,同是有中具一...及其福田俱差别,然所供物,殊异极大,是所依力极为明显。   《宝蕴经》说,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有情,都入大乘,而且拥有转轮王的地位,他们各自都是以大海那样宽广的灯器、须弥山那样高大的灯炷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0821427664.html
  • 评论是非与赞叹

    为此,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深信因果,不要随便去评头论足参与是非,要不然将来落到三涂八难是很可怕的。   我们出家人的生活道场所叫阿兰若处,汉语的意思就是之处或者说是寂静之处。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在这样的...微妙舌根,一一舌根,出无尽音声海,一一音声,出一切言辞海,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。穷未来际,相续不断,尽于法界,无不周遍。如是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赞乃尽。而虚空界乃至烦恼,有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明一法师|口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515078249.html
  • 第三届亚欧不同信仰间对话会议叶局长致辞

    上主张缘起共生,依正不二;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;在僧团内部关系上主张“身和同住、口和、意和同悦、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、利和同均”;在自我的和谐上强调内心和平,“若闲事挂心头,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致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6/08250910120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弥勒菩萨,一生补处,即待成佛,上品十善得生彼处,见弥勒菩萨,随从下生三会之中,自然而得圣果,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?

     由此综观六点略为分析,弥陀净土在佛四众弟子心目中已成为理事的写照,弥陀净土既为如此庄严殊胜微妙,焉有不求生莲池而丧失一生补处成佛之机缘,更何况到了极乐净土要来人间,即可来去自如,随其本愿欲往兜率...上生经、下生经,即可分明晓了,实为佛弟子所明白的,这是第三殊胜庄严处。   四、佛弟子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但可亲见弥陀慈父,亲听法音,同证无上菩提,也可见十方诸佛所障碍,也就是往生西方净土可见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弥勒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062511419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?

    不仅为个人忍,也要为众生忍。到达的程度时,就成了八风吹不动,即对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的八种现象,无一不能忍的境界。所以,解脱的菩萨称为已得生法忍。对于内六情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不著...正见谬,忍佛、法、僧,忍骂詈、挝打、恶口、恶事、贪、嗔、疑等,能忍难忍,能施难施。  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,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,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。无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;拒绝美女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171311734.html
  • 出家受戒略谈

    他人修持,用功和做事,大家互相谅解合作,互相督促、精进、拜佛、诵经、有病互相照顾,有难共扶持,身业同清净而无垢。  2。口和 :同住的人出言要谦逊,不争论己见,不闲话是非,不自以为是,对佛法有不明...出家受戒的目的,第一,为求了脱生死轮回痛苦。我们凡夫,自从无始以来, 由于无明烦恼,而依惑造业,以致轮回六道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永出期,尝尽三灾、八难、四苦、八苦不自悟。佛说:「 三界安,犹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4040365.html
  • 德国与佛教

    是基督教牧师的儿子,却大胆地颂扬佛教徒的祥和。  1903年,第一位德国人安东.顾也斯(Anton Gueth)在缅甸仰光受戒出家,法号“三界智比丘”。他原是一位小提琴家,曾在巴黎留学修习音乐。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5743097.html
  • 寺院清规

    六和僧团因为有佛制戒,始得和合共住,安心办道;因为有古德制定清规,而能清净,弘法利生,为世人所尊。因此出家学道,宜遵佛制;能够遵守清规,方能度生死流,续佛慧命。 ...、《佛光山禅堂规约》等。 除了上述所列各种清规,道融的《丛林盛事》、惠彬的《丛林公论》、慧洪的《林间录》、净善的《禅林宝训》、愠的《山庵杂录》等,都是认识丛林行事、仪规的重要文献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1145341.html
  • 试论佛教“六和”与团队建设

    在如此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僧团内实现“众生平等”的价值观念,佛陀强调了“身和同住”,以此消除婆罗门种姓僧众的特权和优越感,避免了僧众之间的对立、歧视和斗争。 语和(语业和敬),“出慈和...:大正945,第121页。),(三缘是指杀、盗、淫,三因是指贪、嗔、痴三毒)。简而言之,戒既能防非止恶,又能令众善奉行,是实现“六和敬法”的行为保障,如“不妄语”是“语和”的保障,而“不蓄金银宝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3446034.html
  • 评论是非与赞叹

    ,只能随其而转。为此,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深信因果,不要随便去评头论足参与是非,要不然将来落到三涂八难是很可怕的。  我们出家人的生活道场所叫阿兰若处,汉语的意思就是之处或者说是寂静之处。为什么我们要...烦恼,有尽故,我此赞叹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有间断,身语意业,有疲厌。”,所以在我们还没有成就以前不去参与评论是非而是应该去赞叹,赞叹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、赞叹自然、赞叹朋友、赞叹众生、赞叹所有能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548719.html